您的位置:首页 >投资 >

品读 | 端午节与长安_快播报

2023-06-22 12:31:00    来源:百度新闻

文 / 朱文杰


(资料图)

端午节,本名端五节,据《荆楚岁时记》记载,因仲夏登高,顺阳在上,五月是仲夏,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,故五月初五亦称为“端阳节”。又有重五、重午、午日节、五月节、龙舟节等不同名称。是全国性的节日,在农历五月五日。少年时的我记得老人把“端午节”叫“端阳节”。

端午节有源于夏至的说法。夏至为“二十四节气”之一,“二十四节气”被收入《太初历》,汉代的《太初历》修订颁布于汉长安。那么,端午节源于夏至,就和汉长安城扯上了关系。《太初历》是司马迁、唐都和落下闳等人在汉都长安制订的新历法,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科学的历法。夏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,推行全国,就具有了正统合法的地位。因之,端午节应当是最早定型于西汉长安城的。

端午节这一天佩戴香囊,是华夏民族的古老习俗。香囊是香荷包的简称。香囊又名香包、荷包、香袋、香荷包。中国北方尤其是在黄河流域,以及“关中自古帝王都”的长安,端午这一天也讲究戴香包。追溯香包的渊源,发现早在先秦时代,女子用五色线制成的饰物戴在头上,到了南北朝时期,就发展为香袋,到了唐代,出现了装有香料的香球。香包的主要原料是雄黄、艾叶、熏草等,外包以丝布,清香四溢,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,作各种不同形状,结成一串,各式各样,玲珑可爱。

小孩颈挂香包,手臂、脚腕上还要系五色花绳,称“百绳”。百绳不可任意弄断或丢弃,只能在夏季第一次响雷时剪去,预示一年中无病无灾。或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,扔到河里,意即让河水将瘟疫、疾病冲走。据说,戴五色花绳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。这是否与唐代长安人于此日身佩五色织带,称为“长命缕”“五色缕”“续命缕”有关联呢?汉· 应劭《风俗通义》中有:“五月五日,以五色丝系臂,名长命缕,一名续命缕,一命辟兵缯,一名五色缕,一名朱索,辟兵及鬼,命人不病瘟。”为什么用五色呢?可能因为古人崇拜五色,五色与阴阳五行中的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有关,以五色为吉祥色。

在陕北黄土高原一带,至今农村里仍然流传着这样一种风俗:十二岁以前的儿童在过生日时或者过端午节时,母亲要为他们做荷包(香包)带在身上。其中最重要的是戴“替身娃”荷包。替身娃的造型以“抓髻娃娃”为原型,自由发挥,变化万千,没有一定之规。不知这“替身娃”荷包,看来这和唐代长安风行的“续命缕”应该有点什么渊源。

香包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已有数千年历史了,香包里包的有雄黄,让我想到孩童时过端午节,大人们都要饮雄黄酒,要给儿童在额头、手心、脚心涂雄黄。中医药书籍说雄黄能治百虫毒、虫兽伤,故民间有“饮了雄黄酒,百病都远走”“五月五日饮雄黄菖蒲酒,可除百疾而禁百虫”等民谚。

再就是端午节门上要挂艾、贴钟馗。长安民谚有:“清明插柳,端午挂艾”之讲究。挂艾叶可以僻邪驱瘴,点着的艾条还可熏蚊虫。

贴钟馗像,因了钟馗是门神。但为什么端午也要贴呢?有传说五月五日端午这一天是钟馗的生日。再有天宝年间,相传唐明皇李隆基在临潼骊山讲武后偶患脾病,久治不愈,五月五日晚梦见二鬼,一大一小,小鬼穿大红无裆裤,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,绕殿而跑。大鬼则穿蓝袍戴帽,捉住小鬼,挖掉其眼睛,一口吞下。并声称己为“殿试不中进士钟馗”,皇帝梦醒,即刻病愈。于是,命吴道子将梦中钟馗捉鬼情景作成一幅画,悬于宫中以避邪镇妖。

钟馗为终南山人,在各种古书典籍中都有记载。《唐逸史》有:“臣终南山进士钟馗也。”宋《事物纪原》有:“钟馗者,系终南山进士。”清代画家金农在其画作《醉钟馗》上题曰:“不特御邪拨历,而其醉容可掬,想见终南进士嬉傲盛世,庆幸太平也。”

《全唐诗》收录有唐明皇时宰相张说的诗《谢赐钟馗及历日表》,其中有感谢皇上赐给自己钟馗像的事。看来,贴钟馗像避邪镇宅确实是从大唐长安,尤其是从皇宫、上层社会中开始兴起的。

端午习俗也多与钟馗有关。第一是“请钟馗”。端午节人们将钟馗请进家中,或将雕刻有钟馗像的玉佩系于胸前。第二是“跳钟馗”、“闹钟馗”。自晋代以来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。西安钟馗文化艺术研究所专家考证,端午节的请真钟馗、跳钟馗、闹钟馗,是自古以来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,人们将端午节称为“钟馗文化端午节”。

五月的“石榴花神”传说是钟馗:“五月花神丑钟馗,唐王不点状元魁。艾叶如旗征百服,苍蒲似剑斩妖魔。雄黄酒,饮数杯,阵阵轻风拂面吹。”五月五日端午这一天民间认为恶日,也是毒虫滋生、疾病流行的季节,而钟馗被民间奉为“赐福镇宅圣君”,功在驱鬼除恶、避邪除瘟,民俗有端午贴钟馗像以“镇恶”。门画中的钟馗虬须怒目,手舞宝剑,青筋暴露。钟馗相貌虽狰狞丑恶,但陕西民间认为“神鬼怕恶人”!秦人口中的“恶”是厉害。钟馗人丑,但十分正真,性如烈火,好似端午时石榴花开欲燃,加之石榴花早在唐代就被人们作为端午节之吉祥物,《帝京景物略》说:“五月一日至五日,家家妍饰小闺女,簪以榴花”以避邪。所以人们就把两者结合起来尊奉钟馗为五月石榴花神。此时,钟馗的“丑”中就带有柔美如花的寓意了,陕西人给儿女起小名就有叫“丑丑”的。

端午节逢节当天,人们最普遍的食品是“粽子”。《风土记》载:古代的棕子除粘米外,还要粟、枣等配料。唐代长安人则统行吃一种“百索粽子”,皇宫中还往往于此日赶制许多粉团粽子,让人们用小角弓去射,射中才能吃。带点竞技娱乐性质,以欢度“端阳节”。

民以食为天,历史上中国人挨饿的日子多了,似乎所有节日都成了吃货节。春节饺子、汤圆,中秋月饼、重阳菊花糕,而端午节吃粽子、绿豆糕,成了我儿时最美好的记忆。

为啥要吃绿豆糕呢?应该是绿豆具有清热解毒的药用功效,上了火要喝绿豆汤。所以端午节吃绿豆糕除了满足人们的口福外,还想着食疗,排毒消火,健康体魄。

端午节风俗中的不少内容,例如“斗百草”“踏百草”“采杂药”等,实际上与纪念屈原无关。而我身居长安,每当过端午节时感到这里的端午习俗好像和屈原关系不大。这都是因为南北风俗迥异,但端午节应该是多源的。

端午节习俗中的“赛龙舟”和“吃粽子”都是为了纪念屈原。公元前278年,秦军攻破楚国都城。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楚国的灭亡,心如刀割,在写下了绝笔作《怀沙》后,屈原怀石投江。人们怕河中鱼虾食其体,投粽子喂之。

唐代诗僧文秀有:“节分端午自谁言,万古传闻为屈原。”因之端午节也称诗人节。端午被定为诗人节,是在70多年前的抗战年代。当时,曾每年举行隆重的诗人节庆典。1940年6月10日的端午节,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重庆举行了纪念屈原的诗歌朗诵会,会上有人提议以每年的端午为中国的诗人节——这就是诗人节的来历。为纪念一位诗人专门设立一个节日,说明我们华夏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诗歌、崇尚文化的伟大民族。

作者简介

朱文杰,1948年生于西安,西安市文史馆馆员、“老西安研究中心”主任,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、西北大学中国节庆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、西安秦砖汉瓦研究会副会长。系中国作协会员、国家一级作家。

(文章图片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)

原标题:《品读 | 端午节与长安》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